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多間大學採取措施 提升學生防騙意識
發新帖回覆
查看: 987|回覆: 3
go

多間大學採取措施 提升學生防騙意識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6916
1#
發表於 25-1-20 15:5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25-1-20 15:58 編輯

繼香港大學稱近月逾60名學生遭騙去6000萬元後,城市大學昨日表示,去年有逾30名學生受騙,涉款約1500萬元,即人均騙款50萬元。消息稱,警務處與內地相關部門正研究及探討更多措施,保障新來港內地生及加強其防騙意識,研究方向包括要求他們赴港升學前必先填寫防騙問卷,方可取得學生簽證。多間大學均表示會加強防騙教育,包括要求學生做防騙問卷及修讀相關課程。

消息:研要求內地生赴港前填防騙問卷

近年詐騙案猖獗,不時有大學生誤墮騙案蒙受金錢損失。警務處昨日回覆查詢表示,反詐騙協調中心在2023年9月向各大學提供網上防騙學習套件,迄今已有超過4000名大學生完成學習套件。但未有回應有關要求內地生做防騙問卷事宜。

警方續稱,學習套件內容包括香港的騙案求助資訊,以及針對電話騙案在內4種流行騙案的短片及選擇題,盼讓大學生尤其是新到港內地生親自了解防騙資訊;而協調中心將與各大學商討如何更有效使用套件。

劉智鵬:人生路不熟 內地生易受騙

立法會議員、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劉智鵬贊成強制學生填寫防騙問卷,認為有助提高學生的反詐騙意識。他說內地生「人生路不熟」,部分人連入學手續也交由中介代辦,更易受騙;相反香港學生時常接收防騙資訊,便鮮少上當。

劉智鵬稱,大學在每年迎新日均會提醒學生提防騙案,惟仍有學生受騙,曾聽聞有個案損失10多萬、百多萬元,「也挺嚴重,有些匪夷所思」。他認為大專學界或需加密提醒次數,「例如每個星期發一次(防騙)電郵」,盡可能提高其警覺。

本報昨向各資助大學查詢有何防騙措施,多間大學回覆稱,會鼓勵甚至要求學生完成由警方設計的學習套件或防騙問卷(見表)。港大回覆,希望學生盡早完成套件,又稱曾在開學前邀請內地生及其父母出席講解會,提高學生防騙意識。據港大上周四(16日)所發電郵,下月10日前未完成套件的學生,將禁止進入圖書館及學習共享空間。



科大:伙警設「港漂報案室」通訊群

科技大學表示,去年底已將套件增設至一年級課程,形容學生「反應積極」,近期亦聯同警方開設「港漂報案室」通訊群組;大學學務長辦公室亦會陪同受騙學生前往警局報案、提供情緒支援輔導。

城市大學、理工大學及嶺南大學均有要求學生填寫防騙問卷。理大表示,新措施實施後學生的反詐防騙意識明顯提高,其間更有學生主動向校方舉報疑似騙案,並透過警方堵截詐騙個案。嶺大另亦提供綜合學習課程學分,並列為本科生畢業要求。

教育大學則鼓勵學生填寫問卷,又稱會在校內設置「反騙詐物車」及「反詐宣傳車」等。中文大學稱會邀請警務處到校主講專題防騙講座,並聯絡外地來港學生組織協助傳遞有關資訊。浸會大學在截稿前未回覆。
   0    0    0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6916
2#
發表於 25-1-20 16:34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25-1-20 16:36 編輯

詐騙|港大近月60人中招失6000萬 主要內地生 校方令填警方問卷




香港大學上星期四(16日)向學生發電郵,指近月超過60名港大學生墮詐騙案,損失超過6,000萬元,即平均每人被騙100萬元,據悉,上當的主要是內地生。

校方要求學生填寫警方提交的多選題問卷,以提高反詐意識及警覺性,否則無法進入圖書館和學習空間智華館,是繼理工大學後第二間推行填問卷的八大院校,據了解,問卷是選擇題,只需數分鐘便可完成,所有本地及非本地學生都要填寫。



香港大學學生發展及資源中心上星期四(16日)向全體學生發電郵,要求學生填寫問卷,提高反詐意識。

香港大學學生發展及資源中心上星期四(16日),以「聯合打擊現金詐騙行動:保護香港大學學生」為題,英文及簡體字並行,透過社會科學學院向學生發電郵。電郵附有一張警告圖片,以簡體字及英文寫着「陌生來電,自稱官員,要你繳錢,掛斷!」。圖片上附有中心的聯絡方式,以及警方反詐騙協調中心「防騙易18222」24小時熱線。

限期前未填問卷禁入圖書館和學習共享空間

電郵內文指詐騙是全球性問題,形式多種多樣,包括電話、網購、投資、網絡情緣等詐騙方式。近月已有60多名港大學生成為詐騙案的受害人,損失超過6,000萬港元。校方要求學生1月20日至2月10日期間填寫警務處提供的多項選擇題問卷,提高意識及保護自己。如果未完成問卷,可能無法進入圖書館和學習共享空間智華館。

據了解本地及非本地學生都要填寫

香港大學學生會校園電視昨晚(18日)在社交媒體表示,暫時只有社會科學學院學生收到電郵。有經商及管理學院學生收到學習系統發出的電郵,指他已完成一個名為「CEDARS Anti-Scam Learning Kit」的課程,但學生稱從未得悉。

不過據了解,填問卷安排包含全校學院的本地及非本地生,他們一登入內聯網學生平台,就會收到彈出訊息要求填寫問卷,校方冀藉此提高所有學生防騙意識,而相關限制比理工大學較輕微,後者推行時列明未填寫便不獲發學生證。

港大:務求令新到港內地生能親自了解相關資訊

港大表示,學生發展及資源中心及警方一直留意涉及學生的騙案,為提升學生的防詐騙意識,幫助他們識別潛在騙案,故向他們發放由警方提供的防騙學習套件,內容包含香港的騙案求助資訊及針對流行的四種騙案(包括電話騙案),以短片及選擇題形式灌輸有關防騙訊息,務求令學生,尤其新到港內地生能親自了解相關資訊,並希望他們能盡快完成,加強防詐騙意識。

港大稱,中心 一直舉辦多項活動,例如舉辦講座、 在校園張貼海報、製作電腦桌面提示、 與同學合作製作宣傳短片、以及在開學前邀請來自內地的學生和他們的父母出席講解會等,提升學生的防詐騙意識。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6916
3#
發表於 25-1-21 10:26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25-1-21 16:19 編輯

電騙|內地生攜大額現金來港升學 尚海龍:家長寧「窮家富路」讓子女有錢旁身



港大近月有超過 60 名學生遭受詐騙,損失逾 6000 萬元,受到外界關注。多間大學要求內地學生填寫防騙問卷。有消息指警方正與內地部門研究,在學生來港前填寫問卷,才獲發證件。對於為何學生擁有如此大額現金,立法會議員、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創會會長尚海龍在電台表示,內地生來港花費多,除了學費、生活費及購買學習用品之外,也要租屋、購買傢俬等,家長寧願「窮家富路」,讓子女有更多錢旁身。他認為,一方面家長給予過量金錢,另一方面學生及家長對香港社交媒體、詐騙手法亦不熟悉,故成為詐騙對象。

尚海龍今早(21日)接受港台《千禧年代》訪問,他說曾了解個別個案,問受害人為何騙徒打給他,聲稱「包裹有問題」、「出入境手續有問題」,便馬上將錢匯走,他們回應稱是為了很快證明自己是清白,「如果不盡快證明清白,好像被人懷疑自己有問題」,這樣反而墮入騙案,「將所有錢一鋪清袋,被人呃走咗」。此外,尚海龍說有個案透過 AI 模擬方法,騙取學生社交帳號密碼,繼而欺騙其家人;另有個案因不熟悉通訊軟件 WhatsApp,不知道可透過連結使用網頁版 WhatsApp,令騙徒有機可乘。

尚海龍:唔只係硬繃繃宣傳、「提防騙子」

尚海龍認為,政府及警方應透過不同方向宣傳防騙,不應只針對內地生,也要向家長宣傳。他亦提醒政府部門不能單以廣東話思維去宣傳,要有英文、普通話,讓非本地學生及家長都認識,「唔只係硬繃繃宣傳,『提防騙子』」。他建議可透過明星、體育名人以「公益廣告」形式宣傳,亦可拍攝短片,在小紅書及抖音等平台宣傳,認為如果家長經常搜索相關關鍵字,會推送給他們看。此外,他說所有學生辦理簽證和入學時都要填寫監護人資料,校方應該透過有關資料接觸家長發出溫馨防騙提示,家長亦至少接觸校方或警方一次,以了解有關資訊。


劉智鵬:內地生依賴中介、少查大學電郵

立法會議員、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劉智鵬亦接受同一節目訪問。他說,嶺大都有接獲學生受騙個案,最近有人冒充大學名義,建立社交平台,接觸學生和校友,邀請他們參加活動及登記等,收集他們的個人資料和聯絡方式,呼籲要提高警覺。

被問為何內地生成為詐騙集團主要目標,劉智鵬認為,內地生來港升學都要透過中介,中介會安排升學資訊,甚至選科都可能透過中介代勞,於是騙徒接觸學生的時候,他們自己接觸相關資訊,可能沒有多加思考便墮入騙案。此外,他指出不少內地生都沒有查閱學校電郵的習慣,沒留意學校發放的資訊,形容這是壞習慣。他指,嶺大都有要求學生填寫防詐騙問卷,完成後可獲得學分,多數學生都會填寫,認為至少可補足他們過去不查電郵、依靠中介代勞的問題。

劉智鵬亦不認為單靠一份問卷就能令新來港的內地生有良好的防騙意識。他認為高教界要多做功夫,接觸內地生及他們的相關團體,提醒校方會幫助他們,遇到問題要即時通知校方。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6916
4#
發表於 25-1-21 10:27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25-1-21 10:28 編輯

內地生頻遭詐騙 源頭教育才是治本之道



  香港大學早前向學生發電郵,指近月超過60名學生誤墮詐騙案,損失約6000萬元,受害人主要是內地生。校方又要求學生填寫防騙問卷以提高防騙意識和警覺性,否則無法進入圖書館和學習空間「智華館」。值得注意的是,類似詐騙案最近頻頻發生,在一定程度上已形成一個「新常態」,除了港大,理大、城大等院校都有內地生上當,情況顯然已惡化至不得不正視的地步。

18歲女遭「官員」呃920萬

  詐騙案屢禁不絕是有客觀背景的:一是疫後中港經濟復甦步伐不如預期,多了騙徒鋌而走險、四出行騙;二是科技不斷發展,釣魚短訊或電郵、人工智能深偽技術層出不窮,以致騙徒可用更「高明」的手法令更多人受騙。

  在近期的大學詐騙案中,受害人大多數是內地生,原因何在?入世未深、在香港人生路不熟,固然是主要因素,但內地民眾比較敬畏官員,以致一接到偽冒官員的電話便會腦子嚇蒙、乖乖就範,相信也是重要原因。從媒體報道可知,部分騙案的情節可謂匪夷所思,例如早前一名在港大就讀的18歲內地女生竟被所謂「官員」騙去920萬元,引起社會對類似騙案的高度關注。

  鑑於詐騙案頻生,一些高等院校與警方合作,向學生發布問卷,此舉無非是關愛學生,出發點是好的,問題是這些措施真的可以取得顯著成效嗎?據了解,不少內地生平時根本沒有查閱電子郵箱的習慣,未必知道問卷的存在;而在網絡發達的當下,查閱資料不一定需要通過圖書館,即使部分學生被禁止進出圖書館,亦未必介懷。當然,這並不是質疑問卷的存在價值,只是校方必須確保問卷所希望傳達的訊息可以被學生看見。

  對於保護內地生權益,香港執法部門已作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包括自2023年9月新學年起,向本地大學提供網上防騙學習套件,幫助學生(包括內地生)了解包括電騙在內的各種騙案,此外亦通過微信平台,向內地生宣傳防騙教育資訊。這些工作有作用,值得堅持和深化。

  在已有基礎上,當局應當進一步深化從源頭加強防騙意識的工作。對許多內地生而言,儘管香港是中國領土,卻是一個和內地截然不同、非常陌生的地方。假如在他們抵港後才作出宣傳,似乎已經太遲。未來應作出策略調整,要更具針對性,例如香港警方、入境處和內地執法部門應加強合作,在「港漂」來港讀書的批文發出前,預先要求他們學習防騙知識,減低他們來港後因人生路不熟而受騙的機會。

來港前先學習防騙知識

  除了內地生,內地家長亦應接受更多防騙教育,原因很簡單:學生年紀尚輕,沒有太多財富,假如被騙去大筆款項,那些錢財很可能是來自父母的。有見及此,當局應加強對這個重點人群的宣傳工作,提醒他們在接到子女要求大額匯款的電話時,應保持冷靜,若有懷疑應直接聯繫執法部門。

  隨着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及特區政府積極打造「留學香港」品牌,未來將有更多內地生來港升學。針對這些年輕人的詐騙案不斷發生,香港聲譽無可避免受損。當局宜及早調撥資源,作出相應的部署,在應對涉及內地生的詐騙案時,思維和策略應該適度調整。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你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