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香港教育有何展望?
發新帖
查看: 466|回覆: 0
go

香港教育有何展望? [複製鏈接]

Rank: 7Rank: 7Rank: 7


13439
1#
發表於 14-1-11 16:25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打印
香港教育有何展望?



上周談到香港教育在國際比較中經常表現優秀,也嘗試解釋優秀的表現背後的原因:有國際教育素質普遍下落的因素,有東亞筷子文化教育傳統的因素,但主要還是香港的學校和教師努力的結果,也有家長、政府與社會協力推進教育的大環境。這些,也許才是在國際比較中最值得珍惜的元素。香港切勿妄自菲薄,丟掉了別的體系裏面千方百計而不可得的優勢。


尤其是香港的「校本」信念;相信學校是一個個有性格的個體,各自以特有的辦學宗旨,按照各自的辦學方針,根據本身學生、家長、社區的特點,發揮制度賦予的空間,給予學生最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生活。


校本信念專業精神


這與其他體系很不一樣。一些傳統著名的學校制度,都有以上的「校本」特色,但是那屬於精英教育的年代。義務教育一來,教育普及了,政府成為最大的辦學者,學校和教師變成了政府管理的公營機構,公立學校制度變成了「千校一面」的局面。近年,尤其在英、美,當學校制度出現問題的時候,不是更加放手讓教師去解決問題,而是變本加厲地去鞭策學校和教師。於是學校和教師就被迫把注意力放在自身的生存,專業精神更加沒有發揮的餘地。其結果,是學校制度進一步沒落。


這種道理,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很多國家都在那個「管理學校」的籠子裏作困獸鬥。最近一位美國教授看過上海和香港的教師狀況,說: 「在美國,很多人認為『專業精神』是昨天的事情;今天流行的是『問責』;原因是認為學校(特別是大城市裏面的學校)太不像樣了,須要『修理』一下。」這其實是一場悲劇,假如這種理念繼續下去,美國的教育又不知道要墮後多少年。


在美國,近年作很多批判性教育分析的Marc Tucker,在2012 年PISA 成績公布的當天,發表了一篇文章,說: 「東亞國家在PISA 再次名列前茅,美國繼續落後;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覺,我們強調的統一課程、標準化測驗、教師問責制度等等,以為是治病良方,卻都不是這些東亞國家政策的重點」。真是一語道破!


因此,要問香港的教育前景何在,首先就要明白香港本身的優勢。這優勢,不在於學生在國際比較是否有佳績,而在於教師和學校專業自主的空間。香港的教師,不是簡單的僱員,而是有專業空間,可以履行專業討論、自主決策、累積經驗,而讓學生得到最好的學習經歷。


社會期望學校差異


這樣說,是否美化了香港的教育呢?這些優勢和空間,並不能排除教育體系內部的缺點和抱怨。


第一,國際比較是一回事,本地社會的評價優勢另外一回事。筆者有機會觀察各類的教育體系,倒還沒有遇到過當地輿論對教育制度沒有怨言的。一方面,每一個社會有她自己的教育價值觀和評價標準;世界上其實不存在劃一的教育制度評價標準。而普遍的,則是人們對教育的要求不斷提升,社會的變化、家長的教育程度,都促進了對現行教育制度的不滿。


我們不能說: 「你看,我們比起許多國家,已經很不錯,你們不應該再埋怨了!」國際比較,是拿某些成績作比較;家長感受到的,則是孩子受教育的過程。


第二,國際比較的另一項:香港學校之間的差異,近年有明顯改善。但從香港內部來看,仍然是一個大問題。


在香港,絕大多數學校,都是公帑支持,而且人均撥款基本劃一。可喜的,是同樣的資源投入,也可以出現非常傑出的學校,產生非常優秀的畢業生。可慮的,則是同樣的資源,也會有辦得非常糟糕的學校。這也是引起家長焦慮的主要原因。


同樣是公帑支持,辦學效果有差異,是很正常的;但是要是有些學校,其素質之差,跌破了可以容忍的底線,足以影響孩子的前途,那就說不過去了。


大學學位教師忙碌


筆者素來不贊成事事要政府解決,而且認為政府少管是學校和教師得以發揮專業精神的關鍵。但是,解決所謂「差校」的拖累,尤其是公立學校,就不是「市場機制」或者「競爭機制」可以解決的。政府不出手,家長就無助。上海和新加坡,政府有種種克服「差校」(不是懲罰)的措施,值得香港深思。


第三,大學之門太窄,是形成焦慮的另一個根本原因。尤其是公帑支持的資助大學學位,維持在1988 年定下的18%,加劇了學校和學生的惡性競爭。社會變了,二十多年前的指標,居然可以維持不變,是一項醜事。近年內地和國際學生大幅上升,本地生的入學比例就更加應該大幅增加。本地學生的升學機會,可以包括本港、海外、中國內地,都應該得到支持。


達到入學標準而仍然不能進入大學,在今天已經難以解釋。再過一、二十年,沒有經過大學教育就難以在社會參加競爭。有些朋友以為職業教育之類可以代替大學教育,是沒有看到現實,更沒有看到將來。今天的職業培訓,參加者已經不乏大學畢業生。這是趨勢,不是大學生無能而失業,而是社會的要求劇升。看不到這一點,香港很快就會吃到苦頭。


第四,教師有比較充分的空間作專業自主,帶來的副作用是教師的忙碌。教師的忙,有其傳統的原因。在華人社會,對教師的期望不止於課堂教書。她們還要做班主任,兼課外活動,承擔行政職務,還要負擔許多臨時的工作(如畢業典禮、對外比賽、出外訪問……)。歷來如此。


但是最近十五年左右,由於課程的改革、集體備課的興起、課外活動的增加、與家長及社會交往的頻繁,教師身上又增加了許多必要的、然而不是傳統的正規任務。再加上校內民主意識的增強,大多數學校都是設有無數的委員會;有些學校,更是事無大小都要經過集體決定。


教師的忙碌,有些朋友認為是人手不足,因此解決方案在於增加人手。但是回顧過去二十年左右,學校已經在不斷增加人手。在每一所學校增加幾個人,一下又被新的工作吞沒了。而環顧上海或則新加坡,他們的生師比(計算教師資源的公式)並不比香港高。看來需要有耐心地深入剖析香港教師的工作狀態,才能走出一條生路。不然,空有藍圖,難以實現。以上,不是為了解決香港教育危機,而是為了盡早找到新的路向。既然國際比較中香港優秀,香港自然有責任優先為這些問題尋找方案。


程介明
   0    0    0    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