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香港學生的學術成績不俗,興趣技能方面亦有多元化的發展,但面對演講、辯論和面試等需要良好說話技巧的場合,卻往往會因為緊張而怯場,令印象分大打折扣,為何會這樣呢?ARCH Education課程總監Albert Ma提醒家長,在培養子女成長的時候,千萬不要忽略說話技巧的重要性。

更多文章:培養小朋友腦仔 - 學會發問和多方向思考
更多文章:如何培養子女對閱讀的興趣?
更多文章:【赴美升學必睇】專家詳盡分析美國大學入學試:SAT及ACT


香港學生做專題報告經常需要在老師、同學面前作陳述,其實不乏練習機會,但家長和學生往往缺乏「要好好培養演講技巧」的意識。有多年辯論經驗的Albert認為,演講或辯論等相關訓練,不但能夠培養學生的思考和應對能力,還能同時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演講或辯論非常需要急才,而急才不一定是天生的,還可以透過充足的準備鍛煉出來。」Albert建議家長可以從Matter、Manner、Method這三方面去幫助子女提升演講技巧:

 

提升演講技巧的3個「M」

Matter - 演講內容

香港學生預備辭的時候,習慣直線思考,欠缺與他人溝通的想法,只說自己想說的話。但Albert提醒大家,無論演講、辯論或面試,都需要雙方或多方的互動,講者需顧及各方的反應,不應該跟足講稿。

學生預備時,可嘗試從聽眾的角度出發,思考怎樣詮釋不同的論點才能引起聽眾的興趣,從而找出更適當的用詞和清晰的表達方式,並預測聽眾有機會提出的疑問,提前想出應對的方法。

當學生理解並預測到現場有機會發生的不同狀況,其實便可透過充分的事前準備去應對,演講時自然會更有信心。 

Method - 邏輯及例子

當大家作為觀眾的時候,是否最怕聽到千篇一律的沉悶內容?對此,Albert建議學生可在講稿中加入更多個人色彩,例如大膽分享自己的故事,或以簡單「貼地」的例子去解釋比較空泛的槪念,讓聽眾更容易理解,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Manner - 措辭及語氣

當學生有了充分且全面的準備和練習後,便可按照聽眾的能力和需要,進一步調整演講的措詞及語氣,令演講更自然而流暢。

 

家長切忌「一言堂」扼殺子女信心

普遍香港家長習慣以單向式對話和子女溝通,即以家長發言居多,孩子只能擔當聆聽的角色。Albert建議家長平日多與子女討論時事問題,但目的不是為了向子女灌輸家長的個人見解或槪念,而是藉着日常的討論,讓孩子發表意見。所以家長毋須急於評論子女的對錯。當孩子意識到自己不再是小朋友,並感受到家長想聽他的意見,慢慢便能提升自信心,更敢於發言。

如欲獲取更多海外升學相關資訊,可按此了解更多。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