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4-12-21
- 國民生產力
- 3504
- 附加生產力
- 45544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591
- 主題
- 12579
- 精華
- 0
- 積分
- 76639
- UID
- 168291
|
新學年尚未展開,教育界近日已非常熱鬧,不論是初中宗教課指引要求學生「明辨媒體」,抑或公社科的性教育教材均引起熱議。另一邊廂,本地的國際學校也同樣「熱鬧」,據聞新學年申請插班的學生顯著增加,當中為數不少是近年移居海外後回流的家庭。
修例風波後,不少港人因不適應香港新政治環境,或稱「為下一代」而選擇移居海外。隨時間過去,移民面對的各種問題如就業、教育、生活質素、文化差異亦陸續浮現,朋友圈或網上不時出現回流討論,但大多是低調行事。
有在本地大型國際學校任職的人士透露,今年申請入學的學生或插班生中,不少是持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港人,過去兩、三年在英國或加拿大讀書,他們屬土生土長,早幾年決定移民、現回流的港人家庭。亦有辦學團體管理層指,旗下名校有不少學生想插班,也不止是「高才通」的子女。
立法會議員、教聯會鄧飛確認聽到類似現象,惟暫未掌握具體數字,相信未至於非常大規模。據他了解,這批回流學生當中許多家庭於未移民前,子女都是就讀本地傳統名校、Band 1中學等,家庭有一定經濟能力,其後舉家移居海外,回港後卻無法讀回程度相若的學校,於是轉向國際學校就讀。
他指這些家庭回流的成因眾多,包括父母不適應當地生活,或不滿當地教育狀況。他坦言香港中、小學生要融入海外學制並不容易,其中在英國要入讀一流名校學費是天價;倘入讀公立學校,教育部門則一律以外國人看待,安排與其他非英籍的學生一起就讀,例如中東裔、非裔、南亞裔等,與英國本地人待遇完全不同,可能有香港家長會有微言,或覺得文化差異太大,索性帶子女回港就學。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副主席周文港指,不確定回流讀國際學校現象是否普遍,但自「高才通」計劃開通以來,本地無論公、私立或是國際學校,都出現不少插班生,部分學校一學年插班生可達30、40人,若部分是回流港人也不足為奇。他又指,近年不少歐美國家民粹主義抬頭,港人移居後或會覺得難以融入當地,因而有其他打算,「可能大家終究都覺得,香港是個好地方」。
但亦有官場中人指,疫情期間本地部分國際學校流失學生,但自通關、高才通推出以來,本地較一線的國際學校,學位已供不應求,插班亦不是容易,始終學校要審視學位、學童程度等因素決定,相信即使一時間有較多回流學生,亦可能是個別幾間學校的現象。
教育局回覆表示,新學年未正式開始,暫未有相關數字,而國際學校屬私校,以自負盈虧和市場主導模式運作,在收生安排有自主權,國際學校的整體學生人數在過去數個學年一直保持平穩。
有議員私下說,約10多萬港人循BNO移民英國,當中有多少經深思熟慮,又有多少是「人走我又走」,沒充分了解當地教育制度,大家「心照」。他說本港教育政策固然有可改善之處,但若覺得移民海外子女就必然得到滿意的教育,也未免想得太簡單。
|
|